2017-08-31

綁住會員就留得住業績?

文 / 史丹力
 
曾經在一次brainstorm會議中問過幾位企劃同仁,針對以往購買過公司產品及透過各種方法建立的會員該如何後續?在一片踴躍的回答聲浪中,我得到許多答案,包括打電話告知訊息、寄E-MAIL、發送實體DM和EDM、手機簡訊、定期問卷,甚至還有寄送優惠券及發行定期刊物等。對於這個問題,這些玲瑯滿目的回答都正確,但會議最後我還是留下一個伏筆:如何為會員行銷多增加一點「溫度」。
 
記得在多年前協助一家草創的生技公司進行行銷管理規劃時,當時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對一些經由實體與線上活動累積建立的龐大會員,進行後續電話追蹤行銷與推廣。當時筆者自願承攬55歲以上的會員名單(實際上是大家選剩的…),而當與這些年紀稍長的會員聯繫時,筆者從不主動提起公司產品,而是透過與之寒暄旁敲側擊了解他們的背景、家庭關係、生活型態、喜好,以及提醒長輩們在日常生活上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讓他們暖心,並將這些所獲資訊予以記錄建檔,做為日後行銷分析的基礎資料。說也奇怪,這樣的模式反倒讓這些長輩會員們主動詢問起產品、通路,甚至是直接下訂單,也因如此,筆者當時經常坐上月銷售盟主寶座。
 
上述例子可以說是會員行銷的一種基本態樣。所謂會員行銷,直言之就是企業或廠商,針對對其商品或提供的服務有興趣或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將之集結成專屬群體,統一進行宣傳、推廣、銷售,以及舉辦活動與之互動的行為,是一種將消費族群具體明確化,以及培養客戶忠誠度的方法之一。因此許多廠商、通路都極愛以建立會員制度框住消費者,以便集中火力進行事半功倍的行銷推廣,同時避免隨著時日流逝,使顧客淡化對品牌的印象,導致流失客戶。
 
而當行銷人打開資料庫,看到這些洋洋灑灑的會員名單時,儘管只是冰冷的文字或數字,千萬不要只把這些會員當作是一個名稱、一個帳號,或是一支電話號碼而已,「會員」其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客戶,只是他並不是現實地站在你面前,但你卻要讓他有感情地存活在你的心中。因為透過會員參與的任何活動,可以分析出消費者的基本條件(年齡、性別、職業、地區等)、購買行為、產品喜好、消費需求及忠誠指數,是未來研發產品與行銷策略訂定十分重要的評估資訊。由此可見,會員的管理與關注,是除了協助銷售外,行銷人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企業欲求成長與永續經營,擁有客戶是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一個企業若能擁有大量的忠誠會員,則較能期待長期保有穩定營收,維持企業的支出成本。透過會員於實際生活和社群上的「再宣傳」,得以擴大會員數量,坐享零成本的推廣效果,因此一個企業的所有客戶中,若能經營出誠實的會員群,則能從穩定的會員中獲取必要的利潤,因此會員已成為許多企業在行銷上關注的焦點。
 
歸納以上,擁有忠誠的會員對一個企業有以下重要之處︰。
 
1、會員能貢獻企業必要的業績營收,維持企業穩定成長。
 
2、擁有忠誠會員就能擁有零成本的免費宣傳力量,並建立業界口碑。
 
3、會員行為分析是產品開發與行銷策略訂定的重要參考指標。
 
4、透過會員較能吸引新客戶,新客戶對於老客戶的信任更勝於企業。
 
5、完善的會員制度有助於發展客戶對品牌的長期忠誠。
 
6、藉由會員的反饋可以得知消費者的需求與導向。
 
因此除了既有的會員行銷活動,若能在與會員的互動時適切加入一些人性關懷,增加一點行銷的溫度,將能使會員行銷的效果如虎添翼。給予適當的會員客戶關懷,可以提升美好的消費經驗,使其增加對產品與服務的高滿意度,能更長效地忠實於企業與品牌。潛意識中還能使消費者忽視競爭對手的廣告宣傳效果,並對商品價格波動減低原有的抵抗敏感度,是一舉數得的行銷策略。
 
如果有機會打開有線電視轉到後段(約8、90台左右)觀摩一下像是番薯衛星、誠心、信吉之類的電視台,電視購物幾乎是此類頻道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其主要會員(客戶)幾乎都是以年紀稍長的觀眾為主,久之你就會發現他們賣的其實不只是產品,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切關懷與情感信任,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搏感情」,別看這類電視台販售的產品雖然在市場上大都沒有高知名度,但業績可是不容小覷呢!
 
 
行銷企劃幫專欄作者 ─ 史丹力
(曾任蘋果日報等媒體記者,後轉往行銷領域發展,現為自由工作者)
 
本文轉載自 行銷企劃幫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