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詹長霖】拜託!創新難嗎?讓企業擁抱開放式創新

文 / 詹長霖
 
從開放式創新獲得的競爭性優勢遠遠大於其在閉門造車過程中擔負的風險!
 
前段時間,看到Fast Company雜誌上Denys Resnick寫的一篇文章「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擁抱開放式創新!」讓我感觸頗深。說實話,開放式創新曾經並不是大多數成功企業所採取的運營方式。然而,創新能力是一大批企業得以迅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技術、體制還是運營層面,缺乏創新的公司,在市場被淘汰的概率是很高的。而為了更廣泛地吸收創意、加速創新,更好地掌握顧客需求、把握市場機會,「開放式創新」才應運而生,像IBM、寶潔等公司都為開展「開放式創新」提供了典範。
 
【詹長霖】拜託!創新難嗎?讓企業擁抱開放式創新
 
開放式創新講的是在公司圍牆以外尋找能讓公司保持領先的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過程,有時甚至需要在同一行業內進行搜尋。很多公司現在依然認為開放式創新風險性很高,原因顯而易見,因為開放式創新會將自己公司的目標和專案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當然也包括競爭對手眼皮底下。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認為值得去冒這些風險,並且在涉及到創新時,開放式創新似乎已經成為最佳實踐了。
 
在Denys Resnick的文章中提到:一個成功的開放式創新戰略需要的是透明、清晰和承諾,我也非常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企業做到了這3點。
 
透明:在開放式創新的背景下,透明意味著不擔心自己公司暴露在外部世界的視野下。
 
如Kraft、美國瑞輝、德國西門子等大型跨國企業現在已經積極開放地參與到了協作性、線上創新社區中了。在這些社區中,方案的供需雙方共同協作。那些公司會經常舉辦自己的「管理創新」活動,展示他們的理念,如在主要進口處的歡迎標誌。這很像是技術公司運用程式設計馬拉松來讓外部人貢獻自己目標的做法。
 
大陸的小米手機在創新透明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技術人員在社區上共享自己的成果,最終獲得了用戶的市場。
 
清晰:為了吸引那些擁有爭取解決方案的正確提供者,公司需要清晰地說明他們尋找的東西的細節—解決方案規格、績效參數、環境影響等等,凡是你能說出來的。
 
換言之,一個企業通過開放式創新獲得的解決方案的品質,取決於致力於該解決方案的提供商的品質。而獲得高品質提供商又去決議清晰度。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荷蘭最大的航空公司)和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近期達成了合作,共同支援一項關於自動行李處理系統的創新挑戰。這一項目的描述被很認真地分成了四大主要步驟,並為每一步都提供了詳盡的參數—不管新技術是移動的、靜止的,還是兼而有之的;需要處理的行李的尺寸和重量;操作安全規範;系統需要的速度。
 
承諾:這好似開放式創新的一個保險單。那些表明自己能致力於開放式創新的公司能更好地確保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競爭環境公平,且公司對過程的結果賦予真正的價值。
 
BlazingPencils工業設計的創建者TomGoddu近期參加了通用電氣工業解決方案挑戰,開發了一個旋轉處理斷路器的人類工程學設計。他直率地告訴我說,如果通用電氣的名字沒有在這項挑戰中,如果獎品沒有事先公佈出來,他是不會參與這項挑戰的。
 
另外,寶潔在承諾方面也是做得十分出色的,它啟動了"技術型企業家"計畫,使全球50多萬名獨立發明家成為寶潔的創新服務提供者。當寶潔提出技術問題,就可以從世界各地得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當這些發明家有某些重大創新時,也會優先賣給寶潔。寶潔評價創新的標準也從以前的注重產品的性能、專利數量等改為注重可以感知的顧客價值,即必須回答:"你的創意對人們的生活是否有所改變?消費者現在是不是能做一些他們以前所做不到的而又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寶潔還確立了一項標準:如果自己的某項專利技術在3年之內沒有被公司內的任何部門採用,那麼就將其出售給別人,甚至包括競爭對手。實行開放式創新以來,寶潔的研發生產力提高了近60%,創新成功率提高兩倍多,而創新成本下降了20%。
 
只有當企業為開放式創新創造環境,透明、清晰和承諾會為成功的開放式創新合作鑒定基礎。一旦運用得當,一家公司從開放式創新獲得的競爭性優勢要遠遠大於其在閉門造車過程中擔負的風險。
 
 
圖文提供 / 詹長霖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