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健康管理/王欽堂:保健 別落入資源的詛咒

文 /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 王欽堂
 
平時,都是在家吃早餐。一個周日的早晨,突然心血來潮,到住家附近超商看看可以吃什麼。我選了一個蘋果和烤地瓜,再加上一杯黑咖啡,這大概是我看到比較像是觀念中的「食物」吧。
 
飲食進化論 吃飽➡美味➡營養
 
鄰座一位女士,應該是阿嬤級了吧,外表不像經濟能力不好的人,但是她的早餐竟然是一碗泡麵。香噴噴的味道確實很誘人,但是我知道那幾乎是沒有吃到任何身體運作所該有營養素,倒是吃了不少食品添加物、化學物質。
 
這可能也是許多人的一餐,對吃飯這件事,還停留在吃飽、吃美味的認知,而不是吃足夠的營養素,特別是經歷過早期貧困農業時代的長者。
 
宴席間,有人滿口養生之道,斤斤計較每一口食物,但也有人對吃食物這件事採完全放縱態度,毫無顧忌,說「吃乎死,卡贏死沒吃」(台語)。是不是在我們社會,健康意識也呈現M型化!?
 
全民健保實施19年,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健保讓許多人不會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無法就醫,它提供了一個社會的機制,來照顧所有的人醫療基本需求,特別是經濟弱勢族群。然而,許多人反而忽略了健康自我維護的責任。「反正生病了有健保可以罩」?
 
先不論健保服務是否都免費這件事,事實上,健保在實施總額預算制後,放寬健保醫療院所訂定各種自費醫療項目。但重要的是,一個人一旦生病了,不僅生活沒有品質,工作事業受影響,甚至家人也會受拖累,絕對不是僅僅醫療費用支出的有形成本而已。論及成本,更要計算生病期間本來可以做,但是不能做的所謂的機會成本。
 
台灣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我們具備了資本主義創造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人權及產權等。在經濟上,每個人都可以因為自己努力而獲致報酬,這是資本主義的可貴。如資本主義體制之下的美國,造就了各個領域的創新,而成為一個領袖國家。
 
健保制度周全 個人反而輕忽健康
 
然而,我們卻有一個社會主義象徵的健保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每一個人按收入的固定比率支出健保費用,就可以享有全民一致的醫療照護。這個國家,在法律之前不見得「人人平等」,但是在健保之前,倒是沒有貧富貴賤的人人平等。康乃爾大學營養生化教授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 PhD),因為長期推動「透過營養解決健康照護」的觀念,及積極推動草根性的健康變革,成效卓著,而被推崇為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
 
在他的新書《不生病的秘密》(譯)(原文為Whole)中,特別對美國的健康照護現況有批判性的描述,「在美國醫療體系被稱為健康照護(health-care)體系,這個名詞根本是誤導人。事實上,美國人擁有的是疾病照護體系」。   「美國其實是一個病懨懨的國家,雖然健康醫療的支出相當龐大,人民卻沒有比較健康。事實上,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攀升,而從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的各項測量指標來看,慢性疾病可能還在持續增加」。
 
2000年,芭芭拉.史塔菲(Barbara Starfield)博士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中指出,美國人依照正確用藥指示卻仍死於藥物副作用的人數,每年有10萬6,000人,這還不包括意外過量藥物使用、用藥錯誤或醫療疏失等致死的人數。這樣看來,「整個就醫過程中最安全的部分,就只剩一開始急駛至醫院的救護車上」,他說。
 
我們在疾病照護上花的錢愈多,反而病得愈重、活得更悲慘?這是經濟學上所謂「報酬遞減」的現象,也就是隨著投入的資源愈多,產出的績效或價值卻依序遞減。而這其實也是台灣健康照護現況的寫照。
 
醫療資源豐富 擁有愈多反而愈匱乏
 
「資源的詛咒」,是經濟學上的名詞,觀點非常有趣。愈是資源豐富的國家,往往透過出口資源以獲取財富,國家競爭力弱;而資源缺乏的國家,常常需要透過勤勉工作及創新才能生存,因此國家的競爭力常常是強大的。這個觀點,套用在醫療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國民健康間,可以解釋些什麼?     前些時日的雲嘉南濱海自行車之旅,當我行經一處水果攤時,停下向路邊賣水果的阿伯買西瓜,黝黑老態的外表,其實我也看不出來他是幾歲。只見他邊賣水果卻檳榔香菸不離手,旁邊的高粱和沙士說是他解渴的飲料,自己賣水果卻說不吃水果。像這樣菸酒再加上檳榔,三樣加起來,致癌機率幾乎百分百,但是他似毫不以為意。     健保19年,到底是讓國人更健康了?還是讓人更加有恃無恐而不健康?這個功過,恐怕還要時間來驗證。
 
(原文刊登在經濟日報健康管理專欄)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