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打造創新驅動的產業』─經濟部技術處 林全能處長

文 / 經濟部技術處 林全能處長
 
2014『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名師講座系列之十二
 
「表面上看起來聯發科狀況不錯,但是各位可能不知道,聯發科IC的設計,比如說八核心晶片,每年要付不少的權利金給美國高通(Qualcomm),高通創造了很多通訊上的標準跟專利,透過標準與專利的布局收取非常大量的權利金,這幾年來我們生產了許多智慧型手機及內含的晶片,每年大概要支付五六百億的權利金。」經濟部技術處林全能處長在台灣科技大學的公開演講中表示,這就是以製造設計為主的企業,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的差別。
 
這場演講是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臺灣科技大學與1111人力銀行合辦的2014『創新與企業家精神』15場名師講座的第十二場,於2014年12月10日(三)邀請到經濟部技術處林全能處長,分享政府驅動台灣產業升級的策略、經驗與挑戰,談「建構科技研發公司夥伴關係驅動產業升級轉型」。
 
經濟部技術處林全能處長,於台科大分享政府驅動台灣產業升級的策略、經驗與挑戰,談「建構科技研發公司夥伴關係驅動產業升級轉型」。
 
林全能表示,當前的世界處在大停滯時代,經濟的成長面臨高原期,入門的科技已被開發殆盡,創新的成功門檻越來越高,即使在矽谷,創新的成功機率也極低,每10至20項新產品,只有一項能存活一年以上,每年500家新創企業僅有15家存活,但創新成功的獲利卻極高,例如經濟部代管的公司耀華玻璃,它有一筆基金用來投資新創事業,大半都失敗,但成功的部份卻使基金規模擴張到5.6倍以上。我們常常聽到硬體產業、IC產業是毛三到四,毛率非常低。從附加價值率來比較,美國、日本、德國的製造業大概超過30%以上,台灣只有20.3%,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美利達聞名國際,生產很多高階的自行車,可是這些產品的定義權都不在台灣,而是在國際的大廠,他們定義出產品,再由我們去設計生產,例如登山車百分之百是由台灣製造,但產品的規格都是他們開出來的。由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產業創新的瓶頸在於產品主架構受制於人,升級的方向以模組型中間財為主,在整合軟硬體、服務的系統與基礎技術能耐不足,在「複雜產品系統」領域難以突破,沒辦法向市場提供具有競爭力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因為沒有掌握到產品系統架構的定義權、標準、專利、關鍵零組件等核心技術,所以我們每年向國外購買技術(技術輸入)的貿易額是逐年增加,相比於技術輸出,技術貿易的逆差是逐年擴大的。
 
經濟部技術處林全能處長,於台科大分享政府驅動台灣產業升級的策略、經驗與挑戰,談「建構科技研發公司夥伴關係驅動產業升級轉型」。
 
台灣目前處於效率驅動(製造設計能力)邁向創新驅動(知識創新能力)的轉型階段,對於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部擬定了三大結構調整主軸:育成新興產業、鞏固主力產業(半導體、IC設計、面板等)、維新傳統產業(金屬、石化、紡織等),三大主軸怎麼去達成,我們有五大策略:一是育新興,透過跨領域的整合去加速新興產業的推動;二是補缺口,建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體系,譬如面板的供應鏈的設備、材料許多依賴進口,如何去補充這個缺口;三是展系統,建立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的能力;四是推高值,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率,譬如怎麼去定義產品的主結構,從設計到生產整個串聯在一起,來推高附加價值;五是助中間,輔導有潛力的中小企業成為中堅企業。
 
要實現三大主軸、五大策略,我們需要建立官方(經濟部)、民間(產業界)、半官方(法人研究機構及學界)的夥伴關係,彼此保持密切的溝通、分工與協作,因此我們設計了兩個輔導獎勵的機制:法人科專、業界科專。法人科專就是結合18個的法人研究機構,像工研院、資策會,投入前端的技術開發,再透過專利、技術的移轉,將後端的已經到了試量產或量產的技術發展,交給業界來做。業界科專就是直接補助業界去做,有針對大企業的A+企業創新淬練計劃,有針對小型企業的SBA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劃),有針對服務業的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計劃)。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