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6

「吳醫師」才是跟著一輩子的名字

 

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
吳志雄院長

 

 

 

 

 

吳志雄簡歷

長庚紀念醫院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
臺北仁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學院借調)
臺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主治醫師、一般外科主任、外科部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院長

美國加州大學外科研究員
日本獨協醫科大學第一外科研究員
臺灣外科醫學會理事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主任、系主任、教授
 
吳志雄小傳
 
有一次,一位同事打趣問他:「您比較喜歡別人稱您為副院長,還是系主任?」當時擔任北醫副院長的他回答:「我最喜歡別人稱我『吳醫師』,只有『吳醫師』是我永遠的名字,無論是系主任、副院長,甚至院長,若有一天,董事會要你下來,職稱隨之消逝,但只有『醫師』這個稱呼,是一輩子的!」
 
「吳醫師」 跟著一輩子的名字
 
2009年受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會及校長授命接任院長一職的吳志雄,職涯道路看似扶搖直上,但他本人卻對升官任職一事相當淡泊,他認為自己並非努力得到晉升,而是隨著任派,自然而然當上了如今院長的職務,此與許多人汲汲營營欲獲升遷的心態,大不相同,對他而言,與其稱呼「吳院長」,更喜愛「吳醫師」這個能夠實踐懸壺濟世心志,又跟著一輩子的名字。
 
談到吳院長行醫的經歷,吳院長大學時,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當年考上北醫,他認為是一個意外,因為他認為原先可以錄取臺大,但是那一年有兩位女生、兩位男生成績均同分,國文成績好的,優先錄取臺大,放榜後,兩個女生進入了臺大,他和另一位男同學,也就是現在知名的膚科醫師黃禎憲,則考取北醫,即便如此,他與黃醫師後來都在社會上闖出了名堂。
 
畢業後的吳院長,一開始是在馬偕當實習醫師,期間榮獲第一名優異成績,並能選擇自己喜愛的科別,當時外科相當熱門,但需要等待一年才能進入,所以吳院長利用那一年考取長庚住院醫師,在長庚一待,就是四年。
 
逐步踏實 步步高陞
 
四年過後,原本預計升主治醫師,就在此時,升等制度卻變為五年,幾位醫師遂轉戰職場,吳院長也在1982年回到了北醫,回北醫的第二年,再到美國繼續進修深造,兩年多的時間,期間經歷與動物為伍的研究實驗生涯,走入原先沒有被訓練另一專業的領域,並從事許多研究、論文發表,完成深造後回臺,在北醫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外科部主治醫師,也曾借調仁濟醫院擔任外科部主任。
四十歲那年,院方決定升他為附設院醫務部副院長,「那時候曾考慮這麼年輕接任,好嗎?」吳院長尋求當時前一任行政副院長的意見,沒想到那位長官告訴他:「我三十九歲就當副院長了」,吳院長聽了對方的見證,於是接受附設院醫務部副院長任職,並同時兼任北醫大的外科副教授。
一段時間後,吳院長又飛往日本獨協醫科大學取得醫學博士,2002那一年接下附設院的院長一職,擔任了七年,隨後任派到如今眾所皆知雙和醫院的院長職務,至2010年年底,約任期一年半。
 
看似順遂 甘苦於心
 
一路職涯在他人看來相當順遂,但是吳院長表示,其實當時擔任附設院的院長壓力頗大,當時附設醫院預計建設第三醫療大樓,但是當時董事會認為經費不足,吳院長認為「不蓋,北醫永遠無法成為醫學中心」,幾次與董事會溝通協調,並節省預算,三樓開刀房、加護病房、十一樓以上樓層暫不使用,依舊使用舊資源,使預算壓在能接受的範圍內,董事會遂同意興建,但當時的吳院長曾對妻子表示,「我會努力爭取,但是最後決定不蓋了,我就辭去院長,如果在我的手中附設醫院沒有蓋起來,我未來會成為北醫的罪人。」
決定蓋醫院時,也曾遇到了一些波折,包括那時景氣變好,許多建設工程都在搶工人,請不到工人,延誤工程,吳院長試圖以承包商「阿莎力」溝通方式,與對方喝酒「搏感情」,但吳院長的酒量只有一杯紅酒的量,結果被對方灌醉後躺著出來,對方覺得這人夠義氣,遂答應趕工。
 
吳院長憶起另一次,2003年臺灣發生嚴重SARS蔓延,和平醫院當時被封院,吳院長相當憂慮附設醫院同樣遭到封院的命運,由於員工所有的薪水都是來自醫院,若封了半年,光是員工的薪水、設備折舊,醫院就垮了,那時吳院長形容是「提著頭在做事情」,他說:「每天晚上,電話一響就跳起來,心想是不是有突發狀況,那時壓力確實很大,過程中有很多的壓力、覺得很困難之處,幸好,都熬過了。」
 
披荊斬棘 堅持不懈
 
起初吳院長接任附設醫院院長時,院內幾乎沒賺錢,董事會曾質疑「那麼小的醫院沒有賺錢,蓋那麼大,不是虧更多?」但大樓蓋到一半,附設院開始每一年有盈餘,董事會也較能接受,於是吳院長又提出:「若開刀房在舊院內,大部分的病人在新的病房、新大樓,光是要開刀就要送過去,剛開刀完麻醉,要送那麼遠,相當危險。」董事會便同意吳院長興建開刀房及ICU病房,第三醫療大樓開幕的時候,就有完善的設施。
 
此時,吳院長仍努力不懈,期許整頓剩下的四樓層,後來的興建完全憑吳院長的募款,一共募了一億七、八千萬,將其他樓層一併建造,對於吳院長個人而言,他感到相當有成就感,一間醫院從無到有,他說:「沒有幾個人一輩子可以當院長,更沒有幾個人可以蓋醫院,完成醫院建設。」
 
但是對他而言,最大的成就在於延攬了許多好的醫師。附設醫院原先有蠻多的包袱,它是小醫院,但吳院長認為:「建築就是建築,沒有好的醫師、好的護士,它就是一棟建築,蓋得再好,也不會是好醫院,醫院最重要的是人。」
他說:「當初這些人在原先地方就做的不錯,做得不好,也不會延攬,既然做的不錯,為什麼願意轉院?主要是給對方一個『願景、夢想』。」另外,提供教學研究的空間、設施,讓醫師能方便從事教學及研究,並縮短升等時間,使每位醫師都有機會成為教授、研究者、醫師或三者兼備,人盡其才。
 
此外,吳院長為提升醫療品質,於附設醫院先後設立了許多中心,包括減肥中心、洗腎中心、泌尿科震波碎石中心、胎兒影像中心、癌症中心、睡眠中心等醫療中心,加上北醫大這幾年也有很大的改變,學校和醫院同步改善、提升,大大改變了病患對北醫整體的觀感。
 
新舊交替 難以言喻
 
好不容易終於新誕生「新醫院」,像是捧在手心、能預期未來的孩子,吳院長又被委派至現在的雙和,當時要離開附設醫院時,吳院長感到萬分不捨。他說:「董事找我兩三次,第一年開幕的時候就找我了,我那時候認為附設醫院四個樓層並未開通,未盡全力,再給我一年的時間,將四個樓層全部打開,所以他們第二年找我的時候,四個樓層全開了,北醫也上軌道了。」吳院長對他妻子說:「好像這是我生的小孩,但也不能因此就擁有這個小孩,就像我有一子一女,他們長大了,應該單飛!」董事也認為,「你在附設醫院的貢獻,和到另一個新醫院貢獻是不一樣的。」
 
新挑戰 新同仁相伴未來
 
於雙和就職後,是另一個新的挑戰、辛苦的開始。醫院第一年每個人都很辛苦,包括主治醫師自己值班,一切從無到有,但最辛苦的時候已熬過,吳院長認為雙和是在一個好的基礎上所發展,得心應手許多。唯一遺憾的是,醫院頭一年為了生存,所有的心力幾乎投入醫療上,但在教學、研究就較為缺乏,吳院長為讓教授可教學,並認為醫學院學生不是只唸書,技能也非常重要,所以利用一百五十坪空間設立臨床技能教學中心,其中有十二間模擬診間,每一間設有兩臺攝影機,教授能在鏡頭另一邊,控制鏡頭,並將學生問診、檢查情況錄影,事後告訴他們哪裡需要改善。
 
另外,吳院長也考慮到院內教授做為了研究,必須大學、醫院兩地各半小時的車程來回,相當辛苦,所以他就在院內蓋一間研究室,方便教授做研究,免於來回奔波。當然,這些花費不少的建設費用,同樣是吳院長想辦法募款而來。
很多人對於吳院長能夠募款,相當佩服,吳院長說:「募款就是要觸摸到對方的心,我不會因為募款,所以我的朋友都怕我跟他們要錢,反而很多人說,我去年捐了多少錢,今年賺了多少,我可以捐多少,讓捐贈人知道所捐的每一分錢,都真正幫忙這個醫院、研究教學或學生,包括研究室、診間等醫療設備」。包括雙和圖書館原先設立於地下室,吳院長將它遷移至行政大樓一樓,這些都沒有用到醫院的資源,全是募款,使得醫院可以更上軌道。
 
雙和醫院開幕後的第十四個月,就完成了近程目標,通過國際性JCI評鑑,2010年八月也通過衛生署的區域醫院評鑑,吳院長期盼下個目標能朝醫學中心邁進,他認為,「一位領導需要有清楚的願景,讓每個人知道要往哪條路邁進」,對於未來要做什麼事,吳院長已清楚勾勒,逐步帶領醫療團隊往目標前進,並享受與這群人共事的時光。

文章來源:http://project.1111.com.tw/zone/personage/biography_content.asp?sno=970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