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30

健康管理/王欽堂:推動職場健康 企業當責

文 /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 王欽堂
 
許多人都有想要減重的念頭,或曾經減重但不成功的經驗。減肥或體重管理,說穿了就是熱量的加減之間,但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因為它牽涉到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定義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三個層面的議題。
 
減重的成功不只是決心的問題,它是「知難行也難」,多數人其實都做不到,也因此衍生出各種疾病,包括過半的國人十大死因等。
 
肥胖問題 不可輕忽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現有超過21億人過重或是肥胖,占全球人口將近三分之一,每年付出的經濟代價高達2兆美元,預測到2030年時,全球恐將有近半人口面臨肥胖問題。另外,報告中也提到,全球所有死亡案例有超過5%可歸咎於肥胖,而這個問題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僅次於香菸和武裝衝突,排名第三。
 
這份報告同時也呼籲各國政府、零售業者與食品和飲料製造商應「協力因應」肥胖問題,認為若能鎖定目標採取行動,可能在10年內讓20%的胖子恢復正常體重。
 
曾在旅遊頻道上看過類似減重大作戰的節目,一位嚴重過重的年輕女生,在教練指導下,要在未來幾周內達成減重目標,整個過程在每周的節目中播出。課程除了食物的選擇、熱量的管控外,當然還有每天定量的運動。
 
時間終於過去了,這位女性在全球觀眾的見證下雖然有減掉體重,但距離設定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功敗垂成。教練和她一起探討她不成功的原因,起初歸因於家人對她減重這件事並沒有特別支持,而為了改變環境因素,這個年輕女性就在家人同意下搬出去獨立生活。
 
課程持續進行,她自己也獨立生活了幾周,發現成效還是沒有非常顯著。最後經過深入諮商發現,真正原因是,女生的父親從小對她的遺棄,讓她從小用吃來做某些心理學上才得以解釋的報復心理。後來,節目製作單位真的去找到自小就不再關心她的父親,在一陣埋怨指責等心理紓解後,逐漸彌補這種自幼的失落。
 
我們很難相信肥胖的成因是這麼複雜或深入,如果沒有真正探究肥胖的各種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減重的效果就會很有限。因此,坊間各種減重的方法,不管是飢餓、拚命運動或單一食物減重法,常常減重還沒有成功,卻先傷害了身體。
 
家庭是維護個人健康的單位,職場也可以是一個健康促進的場域。
 
根據102年國健署調查,我國職場員工體位肥胖及過重者占37%(男性為51%、女性為25%);有35%的員工表示,最近一個月內都沒有做過運動,且高達82%的員工運動量不足,即達成建議量的員工竟然不到兩成。
 
許多國外研究都證實,雇主推動健康促進活動的效益,包括有經濟效益與其他效益。職場健康促進除能增進員工的健康及士氣外,更能提升生產量及產品品質、減少健康保險支出及工作意外等,當然也能提升企業形象、減少勞工抱怨訴求。
 
健康管理 提升效益
 
1997年歐盟健康促進盧森堡宣言,曾針對職場提出建言,提倡推行職場健康促進以改變勞工健康並提升企業品質,以因應未來劇變的就業環境及市場。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已成為各國在提升公共衛生上的共同主張。
 
然而有研究顯示,過去曾推動健康計畫的企業成效不如預期,無法顯著減少企業成本支出。最明顯的例子為長期經營職場健康計畫的百事可樂公司(PepsiCo)。
 
根據《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期刊 2014 年 1 月公布的報告指出,百事可樂希望能促進員工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模式,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因此減少補助員工慢性疾病就醫支出,沒想到這項措施成效不彰。
 
但嬌生就不同意成效不彰的說法。嬌生全球健康部門副總裁Dr. Fikry Isaac表示,嬌生研究發現,公司在健康計畫上支出的每1美元,都會帶來潛在約2至4美元的投資收益。此外,嬌生公布另一項調查長達六年時間的報告,結果顯示每年公司在每位員工身上的支出,平均約省下565美元,且在那段期間內,嬌生的健康照護支出僅成長1%,相較其他公司的4.7% 大幅減少許多。
 
但同樣的職場健康計畫要在台灣企業推動,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主要是全民健保制度下,雇主缺乏員工健康促進成果所帶來財務誘因,例如健保保費支出的減少,這和美國等許多國家不同。
 
目前台灣關於職場健康管理議題仍多停留在過勞的防治上,對於積極促進健康以達成提升生產力等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另外,台灣雖也有職場健康促進相關的法規,除了要求事業機構要為員工進行健康檢查外,也有推動促進健康的相關法規,只是這些政府政策法規都以「鼓勵」的性質居多。
 
經濟停滯、人才外流與是否推動職場健康促進或許不是直接相關,但是絕對是影響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需要政府、職場雇主及個人支持和共同推動的工作。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