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3

「訂價」不該沉默

文 / 潘文俊

「訂價」怎麼會沉默?當然,以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說,「價格」的角色是絕對不會沉默的——不管是購買商品前蒐集市場資訊時的錙銖必較,還是看完商品價格後的天人交戰,抑或是進入議價時的寸土不讓、近身肉搏,乃至購買後對價格的愛恨情仇——價格在購買過程中,從頭到尾都是極具分量的主角,而非為人作嫁的小廝龍套。

然而,有趣的地方是,在我實際執行的企業顧問經驗中,「訂價」向來是在行銷4P——產品(product)、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訂價(price)——中,經營者關注最多,但談論最少(許多企業不是放棄不談,就是不假思索地採用產業慣例,或是「訂價=成本+固定獲利率」的成本加成法);決策最快(因循既往慣例,不然就是消極地當個「市場跟隨者」,跟著競爭者的價格走)且缺乏邏輯的一角。

常見的狀況是:業務人員相信降價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擴大銷售量,進而增加業績;而財務主管認為,嚴格控制邊際獲利才能創造利潤,所以偏好「成本+固定獲利率」的訂價法;行銷同仁則認為,為了提高價值並維持市場占有率,要謹慎操作折扣促銷。於是,就會出現財務部門要求訂價高、行銷部門訂價居中、業務部門則希望走低價路線的歧異。 那麼,到底應該由何者勝出?依據價格管理制度還是連結經營策略?於是,成本加成法往往變成最有效率跟最能達成共識的「一致共識」(其實是無共識的共識)方式。結果,通常是落得消費者不感激、經營者不滿意、行銷人不叫好、業務說不叫座,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的確,影響價格訂定的因素極多,包括企業目標、市場定位、競爭策略、顧客需求、成本、競爭者價格等等。更何況隨著網路的出現,市場價格更趨透明多元,訂價對企業而言確實變得越來越棘手。 定價越高越好?你的服務或產品可能賣不出去,而你也可能只有這一次的出價機會;將本求利?薄利多銷?依據行情定價?都不是專業應有的表現,況且行情既非公定,市場價格更不是一成不變,訂價究竟有沒有規則可循?(續)

本文為 大是文化出版《訂價背後的心理學》一書之推薦序文部分

http://blog.yam.com/samuelHR/article/61783602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