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健康管理/王欽堂:一個人的療癒 誠實面對自己

文 /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 王欽堂
 
我們習慣向外看,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就怪罪別人;如果能停止怨天尤人,清理想法、觀念與態度,就能從傷慟中成長
 
日前的重大社會事件發生以後,輿論焦點在探討個人、家庭等因素,鮮少有人從環境面、社會面來探討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都處在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如果我們能從社會環境和心理醫學層面來探討這個事件,也許較能從中找到意義。
 
社會適應 影響身心健康
 
過去,我們的醫學強調生理的健康,讓我們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至少不是在同樣的天平。即使有心理相關治療方式的發展,也偏重以藥物來處理這類問題,往往治療了一個症狀卻又衍生更多的問題。社會對心理健康已是漠視,更遑論社會適應等環境議題對一個人健康的影響。
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多年,我知道任何管理異常事件的發生,鮮少是單一原因所造成,通常都是一連串問題或失誤的結果。因此,探討問題如果沒有從整體面或系統面來觀察或討論,都會失之偏頗。
 
一個人的健康也是一樣。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幾年前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他說,「多數人可能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是我?而當我知道自己罹患癌症時,我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他說如果別人都會罹患的疾病,我一樣會得到。」
 
這起不幸的重大社會事件讓許多人陷入恐慌,不少親身經歷或目睹現場的民眾,恐怕會出現驚嚇、不安或哭泣等急性心理創傷症候群反應。
 
所謂「急性心理創傷症候群」(PTSS, Post 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是因親身經歷或目睹恐怖事件在三個月後或過多年後所發生的身體、心理反應,而在社會上、工作上、人際關係上所產生的不協調問題。重大天災人禍,如火災、大暴風雪、大地震及海嘯;船難、空難及核能災難事件等,都是PTSS的原因。
 
PTSS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調查問卷來診斷,而在治療方面則有個人化和團體化心理治療,嚴重時亦可使用抗抑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治療。
 
正視創傷 尋求治療援助
 
而對於遭遇不幸事件的親人,在失落傷心時,又應該如何讓自己經歷這個過程呢?《一個人的療癒》 (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一書中提到,「面對失落傷心的正確處理方法,也就是獲得療癒的關鍵,即在於誠實面對自己。我們都習慣向外看,看著外界,看著別人,遇到事情不順心的時候難免會怪罪別人。
 
如果我們停止怨天尤人,開始回過頭來看自己,清理自己所有想法、觀念與態度,就等於踏上了療癒的道路,也開始幫助自己從傷慟之中成長茁壯。」
 
「遭遇是別人造成,難過是自己造成」。我們不能操控外在的世界,但我們的確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適度舒壓 飲食運動並重
 
社會大眾在聽聞這類不幸的新聞事件時,難免也會增加心理負擔,身為捷運族一員的我,確實心裡也增加了不少壓力。
 
然而,壓力本來無所不在,特別是在凡事講求速度的資訊時代,我們面臨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壓力的時代。適度的壓力可成為激勵自己成長的動力,但若不知如何適度地釋放,那麼壓力就可能成為致命因子。
 
壓力儘管看不到也摸不著,但藉由科學化的檢驗方式,像是透過「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壓力生理檢測」等種種客觀方法,還是可以讓自己察覺壓力,找到解放壓力的方法。當身體長期受到的壓力已大到腎上腺無法承受的地步,身體就會無法維持正常功能運作,而正確的壓力處理技巧,可讓身體與心理儘快放鬆,回復正常水平。
 
當感覺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從壓力相關檢測找出原因是很重要的,而平時自我尋求解壓方法才是更積極的作為,如與朋友談心、學習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等。另外,醫學已證實「低糖解食物」確實可幫助鎮定神經、放鬆肌肉、舒緩緊張情緒,提高對抗壓力的能力。
 
低糖解食物(低GI食物),這類食物不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胰島素也不會分泌過多,有助於放鬆肌肉、穩定情緒。至於SPA按摩、運動也能紓解緊繃的肌肉與神經,並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使精神保持樂觀。運動不在劇烈程度,舉凡輕度運動如靜坐、深呼吸,都可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舒緩情緒與壓力。
 
我們既然不能控制外在環境的變化,無法徹底擺脫壓力,那就迎向它,轉而學習如何與適度的壓力和平共處,做到學習控制壓力的方法。先從檢測了解自己的耐壓性與受壓程度,再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隨時出清壓力,從此跟過度的壓力說再見。「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希望這個事件帶給這個社會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愛與關懷,在我們集體療癒的過程中,找到社會更祥和的元素。也讓我們學習如何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與壓力共處。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