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健康管理/王欽堂:食安危機 也是改革契機

文 /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 王欽堂
 
「我們之所以能填飽肚子,不是肉販、酒商和麵包師傅大發善心,而是因為他們追求本身利益的結果」。 
這是十八世紀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著名《國富論》裡的經典名言。 
 
食品風暴籠罩全台,假日裡各賣場及便利商店的結帳台上,仍然擠滿了各樣精美包裝及各式精緻的食品,其中還不乏已經是被點名的問題食品,這不禁讓人想問,難道臺灣人對食安問題都已經習以為常,還是臺灣人的身體都特別強壯?我想原因應該是因為“沒有選擇”吧!?
 
從今年5月開始,台灣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與其說是食安危機事件」「食安門」不如說是「真相事件」,因為它根本不是一個偶發事件,它只是被掀起蓋子的一個真相鍋而已。
 
從過期品當即期品販售、醬油含致癌物、雞蛋裡添加致癌性抗生素、斃死豬肉流向學校營養午餐,到油品混摻低價油及銅葉綠素等,台灣面臨的食品安全危機,並非一夕之間所發生,而是早已醞釀多時的問題。而我們常吃的食物,加工食品早已經占去大多數的飲食內容,甚至我們的味覺,已經習慣了這些添加物的存在,而無法分辨大自然食物的美味。
 
根據調查,民眾每天吃的加工食品占總食物的7080%,尤其是外食族,你吃的究竟是食物,還是食品?還是根本就是偽裝成「食物」的化學物品?
 
除了食品安全,還有另外一個隱形的危機,就是「環境荷爾蒙」。環境荷爾蒙廣泛存在於生活環境中,常見來源為各種化學物質,如DEHP、多氯聯苯、戴奧辛、石棉、DDT、汞等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保鮮膜、奶瓶、塑膠用品、牛奶紙盒、咖啡杯蓋上,若使用不當,同樣在慢性殘害人體。因為這些物質會透過食物與生物鏈進入人體,並模擬體內荷爾蒙,干擾荷爾蒙的作用,影響生理機能,而造成不孕、心血管、腦血管及癌症等疾病。
 
古人說 : 醫食同源。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某些食物的效果甚至比藥物還有效;但反過來說,吃到不當的假食物,等於在慢性自殺。舉例來說,以現代人最普遍的慢性疲勞問題,和國人高糖、高油、高鹽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高油、高糖飲食雖能提供熱量,但也會增加身體負擔,使得人體需要更大量的維生素B群來幫助能量代謝,若攝取不足所需,就容易產生疲勞感。
 
此外,像是碳酸飲料、調味飲品中的咖啡因成分,能刺激中樞神經,讓人感覺精神振奮,但這種提神的效果是短暫的,長期飲用反而會使血壓上升,增加身體負擔,讓人感覺疲憊。
 
在「健康自救革命」一書中提到,「當我們盲目認為大家都這樣吃,我這樣吃應該也沒什麼問題,結果就是會大家得什麼病,我們就得什麼病」愛爾蘭學者和教育學家湯瑪斯.莫菲特聳動而直接了當提到,「飲食不當,自掘墳墓」。因為不當的飲食習慣,都漸漸導向了疾病的養成,一直到有一天,身體便會開始失控。
 
衛生主管機關每年都會公佈國人十大死因的趨勢變化,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罹病型態已經從急性、傳染性疾病,演變為以「慢性疾病」為主體的死亡原因,慢性病罹患人口也早已遠遠超越急性或傳染性疾病。
 
慢性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如此。如果是急性中毒事件,就馬上引起關注甚至恐慌,但是長期的毒素、添加物等的累積雖不易察覺,卻是慢性的中毒。
 
我們往往對緊急的、突發的問題或傷害都會很驚恐,但是對於慢性、長期的問題都不會太在意。例如颱風來襲時會擔心造成財產生命的損失,但是我們對地球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地表溫度上升所造成的各項威脅,卻不以為意;我們對流行性感冒會慌張的尋求疫苗注射,但是我們卻無視於癌症連續三十年的成長。這或許早就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個人從事健康檢查工作推廣二十年,從早期國人沒有意識要做健康檢查,到現在有意識的接受「例行健康檢查」,許多人剛開始也都是因為身體有了徵兆、症狀時才尋求健檢的,到現在,大家會在沒有身體徵候的情況下接受定期健康檢查,這就是一個進步。
 
管理學裡有一個「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現代人不可能在像古時候自己畜養牲畜、種植蔬果,而必須由中間者透過生產製造及儲存的過程,來供應我們食物所需,因此,這是一個代理。而政府收取人民稅收,也被人民託付要協助人民扮演食物安全把關的責任,這也是一項代理。
 
然而代理過程會出現「代理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任(Trust)和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問題。對品牌的信任、對第三方認證的信任、對政府會認真管理的信任,都是構成代理角色是否成功的重要基礎,沒有信任做基礎,經濟及社會活動都會陷入運作危機。
 
除了信任問題,「資訊不對稱」是另一個問題,因為資訊不對稱,讓消費者或人民相較於廠商或政府,是相對處在弱勢之中。
要解決代理機制所產生的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為不管是信任或資訊不對稱問題,都需要仰賴政府靠管理機制及公權力來弭補,任憑市場自由運作的機制,是無法有效建立信任及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另外,食安問題既然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民眾或民代要求現任的衛生主管機關首長下台,並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大家反而應該要給勇於揭發問題的機關及人員更多鼓勵;同時,任何問題的發生既不是一夕之間,當然也不會是單一原因所造成,既然是長期慢性累積又多重原因,就必須要有長期的藥方和作為。
 
根本之道,政府應盡速制定或修改法令,而且須從根源管理,從供應端的源頭,為民眾做好把關的工作。而媒體除了一窩風的報導外,等新聞熱潮過了,是不是應該持續關注這項議題,善盡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不僅是收視率的考量。最後,消費者必須充實食品安全及衛生知識,學習選擇及吃對的食物,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味覺,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健康路,才能確保自己的健康。
本月特輯
  • 我有企業內訓需求
  • 網站使用滿意度調查
活動行事曆
<
2024年4月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財團法人創新智庫暨企業大學基金會 © 2012
電話: (02)2768-1234